Monday, August 29, 2011

model-dependent realism

有些人一輩子去動物園去了幾十次,但是「三十年前看大象是大象,看老虎是老虎,三十年後看大象還是大象,看老虎還是老虎」,看來看去看不出新東西,實在是因為每一次的參觀都不是建構式的參觀。

我們觀察任何事物,要看出任何意義,必先在腦中有相關聯的基模(schema)、概念(concept)、或架構(framework),透過這些心靈結構才可能主動產生某些意義;以空白的心靈來觀照萬事萬物,絕對看不出個所以然,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這就是建構論的第一原則:意義是認知主體主動生產而非被動接受的結果。

ref: 詹志禹 (1997)。行萬里路不等於讀萬卷書—談建構主義式的參觀。

大多数人都相信存在一个客观的“现实”,无论是我们的感知还是我们的科学,都在直接表达有关这个物质世界的信息。经典科学就以这样一个信念为基础,即有一个外部世界独立存在,它的属性是确定的,与感知这个世界的观测者无关。在哲学上,这种信念被称为唯实论(realism)。~ 從金魚缸中看世界

建構論出現在二十世紀的下半葉,對於知識來源的觀點產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馮朝霖「根本建構論理論發展之哲學反思」筆下的建構論,已不再只是一種知識論,而且是一種更徹底、更廣泛的宇宙觀 ~ 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

There is no picture- or theory-independent concept of reality. Instead we adopt a view that we call model-dependent realism: the idea that a physical theory or world picture is a model (generally of a mathematical nature) and a set of rules that connect the elements of the model to observations. This provides a framework with which to interpret modern science.

Read more: Stephen Hawking Asks, What Is Reality?

建構主義 已經不只是一套學習理論,甚或是一套方法:如何型塑認知宇宙萬物本質的心智基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