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7, 2011

轉貼: 國際金流大剖析

國際金流大剖析
熱錢橫掃全球
作者:吳韻儀


出處:天下雜誌 第381期 2007/09/26 出刊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讓法國銀行爆發危機、英國銀行擠兌、全球股市重跌,複雜、連動、變幻莫測的全球金融市場,像無形的巨浪席捲世界,這股金流巨勢力從何而來?流向何處?投資人如何在驚濤駭浪中抓對方向?

初秋的華盛頓,近午的陽光從整片弧形的窗戶,灑進葛林斯潘的辦公室,明亮溫暖。

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穿著簡單的白襯衫,八十一歲了,他仍然不時敲著辦公桌彭博社特殊設計的電腦鍵盤。只要按一個鍵,他就可以看到世界任何一個市場、這一秒的變化。任何變化,葛林斯潘似乎都可以從容解讀,直指核心。

「美國次級房貸的問題,怎麼到了歐洲,我真的搞不清楚,」葛林斯潘在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一開始就切入最近的風暴。

原來八月上旬,法國BNP銀行(BNP Paribas)緊急凍結旗下三個投資美國次級房貸的基金,引爆歐洲市場危機。歐洲央行緊急輸血,一日之內挹注了九百五十億歐元的巨額資金,相當一千三百三十億美元,幾乎是台灣外匯存底的一半。

雖然暫時成功滅了火,但這自九一一以來最大的干預動作,讓市場信心潰堤,資金迅速位移,連台灣股市都深受外資收手的波及。

潮流變化:葛老坦言金融巨獸已難掌握

「全球金融巨獸已經過度發展,市場已經變得太大、太複雜、變動太快,最老練的人也無法完全掌握,」葛林斯潘坦白直接地說。大家都知道,新風險時代已經來臨,只是不知道,下一個引爆點,會落在哪裡。

全球金融巨獸的警語來自葛林斯潘,意義尤其深遠。

葛林斯潘擔任美國聯準會主席長達十八年,歷經四任總統、碰過兩次金融風暴,仍然讓美國享受長達十年的經濟榮景。

在他的指揮下,美國聯準會電子支付系統每天處理的金流數量,達四兆美元,遍及美國與世界各國銀行的交易。四兆美元的流量,相當於兩個香港股市、或六個台灣股市的市值。

批:金流量可以跟市值放在一起比較?

退休後,他在康乃狄克大道(Connecticut Avenue)上的辦公室十分低調,沒有標示、掛的門牌甚至不是他的名字,但是周圍就是美國智庫大本營,到白宮連走路也不要十分鐘,往來的仍是影響美國及世界決策的重量級人物。

記者聽完葛林斯潘解讀世界變化,朝美國國會山莊走去。就在首府路(Capital Street)上,看到美國目前呼聲最高的總統候選人希拉蕊,穿著一襲粉紫色套裝、在人群與保全簇擁下,迎面走來。美國次級房貸問題,也成了美國總統競選的棘手議題,希拉蕊主張成立十億美元基金幫助付不起房貸的窮人。

金流起源:新興國家財富力推升資金水位

為什麼全球金融市場急速膨脹,橫掃歐美及世界,成為難以掌控的巨獸?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興國家近十年來急速的富起來了,全球資金水位大增。

二○○一年以來,全球GDP的比重,從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位移。

《經濟學人》指出,過去一年來,新興經濟體的貨幣供給量平均成長了二一%,全球五分之三的貨幣供給成長,是來自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東南亞等新興國家。這些開發中的新興市場國家,許多都有較高的儲蓄,造成全球等待投資的資金大增。

中國大陸最近蜂擁投入股市的數字,就是最好的縮影。

今年年中,中國大陸上海加深圳股市的開戶數,突破一億大關,A股每天平均有三十萬人開戶。每個戶頭裝的都是都會白領新貴、工廠勞工、甚至鄉下農民的辛苦累積的儲蓄,急著投入股市,參與新金錢遊戲市場。

新興市場為金融市場提供源源不絕的新血,但是真正從中獲利的卻是老牌的金融中心。他們不斷發展金融技術,不斷推出衍生性金融商品,讓世界的金流,倍數擴張,運作更為複雜。

例如美國的次級房貸引爆危機,是房貸金融機構,一手把錢貸給不符貸款條件的客戶、追求業績,另一手又把信用不好的客戶所帶來的風險、包裝成新的證券化金融商品賣出,證券商品層層轉賣,最後風險難以計算,更不知落到誰家。

幕後玩家:新衍生金融商品將風險帶到全球

離開美國,到達倫敦。

老牌中的老牌,倫敦,發展金融服務超過三百年,今年重登世界金融中心寶座,靠的就是創新金融服務。

今天,全球四二%的國際股票在倫敦交易,超越紐約、成為世界第一;每天,全球三二%的外匯交易在倫敦操作,金額比紐約加東京還高。就連美國電影公司要拍知名的金錢遊戲電影《華爾街》的續集,也順應時勢,把場景移至倫敦。

倫敦的急速崛起,部份是靠新興的回教金融,倫敦是穆斯林國家以外最大的回教金融市場;高獲利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倫敦佔了歐洲對沖避險基金的七九%、世界的二一%。

現在登上千禧年所建造的摩天輪倫敦眼,不論是往北看到大英博物館,還是往南看到白金漢宮,到處都看得到高架起重手臂,高樓大廈一再翻新,建設再建設,為了吸引更多的錢、更多的人。

不論是中東油元、俄羅斯資金、印度與中國大陸的IPO、北歐的退休基金,倫敦都全力爭取到口袋,再切割、包裝成新的金融商品,推向世界,一塊錢也不能閒著不動。

「我們就是要讓資金非常有效率,」荷蘭銀行(ABN-AMRO)衍生性金融商品副總裁沃爾(Robert Waugh)說。

沃爾是位物理博士,擅長建立數學模型,一派英國紳士。他站在倫敦新交易所的玻璃帷幕中庭,談起衍生性金融商品,「我就像生魚片師傅,」他一面說、一面舉起雙手上下揮動,細黑框眼鏡後的大眼睛跟著瞇起來,像在精準打量,「魚的每一個部位都有價值。」切準對的部位、給有需要的人,就可以拿到最好的價錢。任何資金、風險,只要無法轉手,就是浪費,他說。

今天倫敦這樣的大交易所,已經完全電子化。三、 四十年前,股市只能買賣股票與債券,現在各種複雜的衍生金融產品也在其中交易,數量與複雜度都大幅提升。譬如,五十年前,紐約交易所一天成交幾百萬股,現在一天的交易量早就超過二十億股。

資訊化加上全球化,一小時接一小時,不同時區、不同地點、不同風險的產品,在現代交易所裡不斷轉手。

金流快速流動、橫掃,幾個電腦鍵盤輕敲,就能掀起滔天大浪,每個股市都逃不掉。整個世界已經被連在一起,哪個角落出了問題,其它市場也被牽著動。就像明明是美國品質不良的房貸,結果最先需要急救的竟然是法國銀行與歐洲。

風險跟著資金、被數學模式帶著全球跑,誰也算不準新的風暴會起自何方。

剛訪問完葛林斯潘,搭飛機橫越大西洋,《天下雜誌》記者卻親眼目睹英國三十年來罕見的擠兌風潮。

英國第五大的房貸銀行北岩(Northern Rock),靠創新房貸商業模式,近年在英國快速成長。

最近房貸市場資金水位一下降,它的資金就短缺,向英國財政部求助,立刻引爆信心危機。

九月十五日星期六,清晨六點開始,前一天沒有領到錢的存戶,從蘇格蘭、曼徹斯特各地,紛紛趕到北岩在倫敦市郊唯一周末營業的分行,排隊等著九點開門提領存款。不到兩個小時,就已經聚集了兩三百人,在清晨的寒風中,鼻子都吹紅了。

一天之內,存戶從北岩的網路與實體銀行提出的金額,高達十億英鎊,相當於六百六十七億台幣。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立刻宣布全力支援紓困。

全球發燒:新興市場爭相建設金融中心

「想要賺錢,就要甘冒風險,」倫敦金融市市長史圖塔(John Stuttard)在官邸面對《天下雜誌》記者及十幾位歐洲新聞同業說明北岩銀行的衝擊,更像是對大眾的信心喊話。

金融市,是倫敦的城中之城,就像皇冠上最閃亮的寶石,吸引、輸出倫敦的金融投資。世界主要銀行、各國金融監理單位,都在這裡設有辦公室。

位在金融中心的市長官邸,會議室牆上掛滿了私人收藏名畫,長長的會議桌上吊著華麗的水晶燈。

就在這同一個會議室、同一張會議桌上,來自中國、中東、紐澳等不同國家的銀行家、金融官員,川流不息,都希望向倫敦取經。

隨著金融商品一再衍生,金融中心跟著多元化、區域化、特色化,世界各國建立金融中心,正流行。杜拜、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首爾、吉隆坡等新興富裕市場,尤其積極。瑞典、丹麥、俄羅斯、盧森堡、愛爾蘭、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記者,都異口同聲說金融是自己國家當下的發展重點。

「金融中心能夠吸引更多的資金、創造最高薪的工作,」《愛爾蘭時報》記者斯萊特(Laura Slattery)一語道破,她經常往返倫敦,就近觀察,「愛爾蘭的經濟發展到了瓶頸,發展金融中心絕對是下一步。我們應該可以找出自己的特色。」
斯萊特的回答,也說出了大家心裡同樣的想法。貪婪與恐懼,金融同時挑動人們心底兩種情緒。不論情況如何,總要找條路繼續往世界市場衝。

金錢遊戲方興未艾,一波接著一波,後浪不斷衝擊前浪。

台灣危機:不屬任何國際貨幣組織,將無法求援

當英國北岩銀行風暴還沒有完全落幕,渣打銀行又購併美國運通銀行,英國金融勢力,再下一城。去年,渣打也併購台灣的新竹商銀。

但同時期,中東的卡達和杜拜又以豐沛的新油元,爭搶著要購買倫敦證交所二○%與二八%的股權,顯示阿拉伯國家也要擠上世界金流主戰場的企圖心。

不論主動或被動,台灣與國際的連動,一定愈來愈緊密,也很難自外於國際金流狂潮橫掃的風險。今年七、 八月受外資帶動的股市震盪,記憶猶新。

世界金流橫掃下,台灣要扮演什麼角色?

但台灣只是金流中的一條小船,台灣的股市市值至今年八月為六七八二億美元,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倫敦的六分之一。

在討論台灣經濟未來的挑戰與機會的論壇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孟岱爾(Robert Mundell)提醒,台灣不屬於任何國際貨幣組織,一旦面臨金融危機,無法求助國際組織紓困,兩千六百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仍是台灣堅實的靠山。

台灣無法自外於世界,對風險與變化的應對,卻要格外的靈巧與謹慎。
風險新世界,已經到來。

專訪葛林斯潘:金融巨獸難以駕馭的挑戰

我們的新世界(平裝版)
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 艾倫.葛林斯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