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4, 2009

wine fontconfig 字型調校

修改 ~/.fonts.conf 用 firefly 的 AR PL New Sung 替換設定在 /etc/fonts/conf.d/65-nonlatin.conf 的 MingLiu 與 SimSun

<alias binding="same">
<family>PMingLiu</family>
<prefer><family>AR PL New Sung</family></prefer>
</alias>

<alias binding="same">
<family>MingLiu</family>
<prefer><family>AR PL New Sung</family></prefer>
</alias>

<alias binding="same">
<family>SimSun</family>
<prefer><family>AR PL New Sung</family></prefer>
</alias>

<alias binding="same">
<family>NSimSun</family>
<prefer><family>AR PL New Sung</family></prefer>
</alias>


修改 ~/.wine/user.reg ---

在 [Control Panle\\Desktop] 加入下面這段, rendering 的字會變得美美的,

"FontSmoothing"="2"
"FontSmoothingGamma"=dword:00000578
"FontSmoothingOrientation"=dword:00000000
"FontSmoothingType"=dword:00000002

[Control Panel\\Desktop\\WindowMetrics] 的 registies 不要直接 edit user.reg, 改用 Wine Configuration 的工具程式, Desktop Intergration-<Appearance-<Item: 用選的方式調整:

  • Active Title Text

  • Menu Text

  • Message Box Text

  • ToolTip Text


  • 強迫 windows application 用 AR PL New Sung 取代 MingLiU 與 SimSun, 加入下面這段

    [Software\\Wine\\Fonts\\Replacements]
    "MingLiU"="AR PL New Sung"
    "NSimSun"="AR PL New Sung"
    "PMingLiU"="AR PL New Sung"
    "SimSun"="AR PL New Sung"

    檢查 [Software\\Wine\\Fonts\\Replacements] 有沒有類似下面這樣的 registries? 有的話 delete 掉, 修改 user.reg 重跑 applications 的時候 wine 會自動加進正確的 new entries:

    "MingLiU (TrueType)"="Z:\\usr\\share\\fonts\\zh_TW\\TrueType\\bsmi00lp.ttf"



    references:
    fonts wine-wiki
    Wine - 田美的地瓜創作

    Wednesday, July 1, 2009

    fedora-x86_64 wine 的相關安裝設定

    fedora x86_64 安裝 i386 的 wine, 還需要裝下列套件, 才能正常工作

    yum install libXrender.i386 libgxim.i386

    libXrender --- 沒裝, opera's tool bar 會看不見!?
    libgxim --- 讓 wine 有中文輸入ㄉ功能!!

    還需要 XMODIFIERS="@im=SCIM" 這ㄍ environment varirable

    WINEDEBUG="+key,+keyboard" <--- this one will let wine emit lots of messages.

    記下來先~免得每次升級過後~又忘記了...><|||
    fedora 11 夠穩了嗎? 找個時間再來試看看, ext4, firefox-3.5 都是蠻有趣ㄉ升級誘因.

    Fedora 10 - update killed text input to Wine

    Wednesday, June 17, 2009

    Call me Ishmael

    Some years ago - never mind how long precisely - having little or no money in my purse, and nothing particular to interest me on shore, I thought I would sail about a little and see the watery part of the world.

    白鯨記的 opening 給人一個感覺: awesome, 很難相信 19 世紀的作品有這麼酷的寫法, 這麼藍調的情緒. en.wikipedia 的說法: the first line of Chapter One—"Call me Ishmael."—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opening lin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據說讀完整本 Moby Dick 的人, 肯定是瘋子! 很遺憾, 我沒有那麼瘋狂的熱情, 下載整本 PDF 排版過的 Moby Dick, 讀 first paragraph 鼻香一下, 就當作結案了.

    Moby Dick 曾被翻拍成電影, 年紀很小的時候看過 -- 印象很模糊的黑白片; 就醬, 一直以為釀枯燥的作品, 應該是典型的海明威風格吧!

    海明威寫的是「老人與海」? 那麼「天地一沙鷗」ㄋ? 不是岳靈珊寫的ㄇ? 那ㄓ海鷗叫岳納珊ㄛ!!!(汗)

    書到用時方恨少, 囫圇吞棗總是空. ~~~(煙)

    舊金山ㄉ fishmen warf, 有很多海鷗翻垃圾ㄛ, clam chowder 還不錯吃, 老美笨笨ㄉ把好好ㄉ螃蟹放進大鍋煮熟, 搞到這ㄇ難吃, 還真是不容易呀 --- 跳一下!

    避免這篇太過垃圾文, 還是推介ㄍ好ㄉ網站 -- 美國文學簡介 --
    梅爾維爾 (Herman Melville, 1819-1891) 的傑作《白鯨記》,是部史詩般小說,內容描述捕鯨船廓德號(Pequod)與其船長阿哈的故事,由於阿哈執迷於搜尋一頭白鯨,最後導致船與船員的毀滅。這部作品看似寫實冒險小說,其實內含對人類處境的連串省思。

    很多作品喜歡引用借用 Moby Dick 醬子ㄉ意象, 但 Led Zeppelin 狂熱ㄉ鼓聲, 怎ㄇ沒海味ㄉ感覺ㄋ?
    Star trek --- first contact -- 聽白遼士ㄉ畢卡船長跟誤上賊船ㄉ莉莉有段爭辯:
    畢卡: 不要再重演.界线必须由此开始, 就到这里决不能再进一步. 我要他们为他们所做的付出代价

    莉莉: 你会毁了你的小船! 看清楚你的一切, 亚哈!

    畢卡: "而他堆起鲸鱼的白色小丘 经由他整个种族所感到的 所有愤怒和仇恨的总合"
    "如果他的胸膛是一个加农炮, 他将会把他的心脏射向它"

    莉莉: 什麽 ?

    畢卡: "白鲸记".

    莉莉: 事实上, 我没有读过

    畢卡: 亚哈花了多年去猎补使他跛脚那只白鲸, 为了追求复仇, 但最後却毁了自己, 以及他的船

    莉莉: 我猜他并不知何时该放弃

    畢卡: 准备撤离企业号!
    美國文學簡介 ch.4 浪漫時期的小說 ---
    貫穿全書的捕鯨活動,隱喻著對知識的追求。阿哈所追求的雖然有哲學上意涵,卻帶來悲劇性結果。儘管有著英雄主義,阿哈仍無法避開最終的命定或詛咒。自然再怎麼美麗,仍是陌生且潛藏殺機。在《白鯨記》中,梅爾維爾挑戰愛默生的樂觀想法,即人類可以了解大自然。大白鯨莫比狄克(Moby-Dick)是個深不可測的廣大實體,主宰了整部小說,同時也牽動著阿哈。一些關於鯨魚和捕鯨的事實,並無法解釋莫比狄克,反倒成為一些象徵。在梅爾維爾堆砌的事實背後,有一神秘的意象,但是否關於善或惡﹑人性或非人性,則沒有解釋。

    阿哈堅持想像有一個沒有時間存在、價值絕對的英雄世界,卻又不明智地要求一個完整的「本文」(text),也就是一個答案。小說中顯示沒有任何完整本文的存在,也沒有最後的答案,或許死亡除外。一些文學典故穿梭其中,像阿哈這個名字是取自聖經舊約中的一位國王,他渴求完整、浮士德式的上帝般知識。就像索福弗克里斯(Sophocles)戲劇中伊底帕斯王(Oedipus)為了錯誤知識而付出悲劇性的代價一般,阿哈在死前也失去雙眼。
    Ishmael --- 以實瑪利是《舊約》中的棄兒,在以撒(Issac)出生,後被放逐。
    Melville 跟 Alan Moore 一樣喜歡用典, 難怪翻拍ㄉ電影都不怎樣.
    或許 Alan Moore 的作品基本上就不太適合翻拍成電影.
    就像攻殼漫畫原作, 被旁邊一堆引經據典的文字註釋淹沒了.
    Moby Dick 也變成捕鯨百科全書.

    太過有學問的作者大概很難免掉這樣的毛病 ---
    "其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延宕读者对小说的感知,从而达到自己的写作意图。
    QED

    Sunday, June 7, 2009

    人形物沈迷與字戀狂

    人形物沈迷的日本人:塑像, 人形機器人, 擬人化精靈, 地藏王菩薩, 漫畫,...

    字戀狂的中國人:神位, 符咒, 口號標語, 文字招牌, 對聯, 姓名學...

    Friday, June 5, 2009

    一八九五, 乙未 --- 觀後感



    以電影重度沈迷的人來說, 這部花了六千萬台幣的低成本製作, 畫面美麗, 音樂好聽; 或許受到預算的侷限, 故事敘述的方式實在不怎樣.

    主觀的看法, 電影本身還是成功的. 至少澄清了:甲午戰爭發生在1894, 而非長期以來誤解的1895;

    再如電影海報的 slogan「一個男人, 對他家園的愛; 一個女人, 對她男人的愛; 而所有的感動, 剛好發生在 1895 年的台灣 」

    百年多前的血淚故事, 點點滴滴存在斷簡殘篇的隻字片語中.
    吳湯興與黃賢妹這對夫妻的愛情, 讓人深深感動; 也對他們的故事產生好奇, 想進一步了解.

    透過 google 搜取, 如同所有的歷史記載一樣, 可以被不同的意識形態解讀, 也被不同的政治立場消費.

    逐篇的細讀, 耐心的拼湊, 加上大膽的猜測, 或許多少能「還原」故事的「原貌」.

    從這段簡略的描述開始 ---
    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 國家圖書館 民國92年12月 頁140
    吳湯興 1860—1895

    字紹文,苗栗銅鑼灣人,諸生。以俠義聞里中。乙未(1895)之役,與生員邱國霖、吳鎮洸等,募勇數營,就地取糧。當是時,徐驤起苗栗,姜紹祖起北埔,簡精華起雲林,所部或數百千人不等,湯興皆馳書合之。棟軍統領林朝棟援臺北,次新竹,湯興亦集兵北進。七月與日軍爭十八尖山要塞,失利,姜紹祖殉難。八月八日於新竹牛埔山擊斃日軍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日軍改用野炮與艦砲進攻,新竹、苗栗先後陷。湯興、徐驤合守彰化八卦山。八月二十八日日軍攻山,湯興陣沒。其妻聞報,亦投水死。(林偉洲)

    在怎樣的處境或背景下, 各地起義的散兵游勇, 吳湯興可以「馳書合之」?

    李筱峰 2005/09/05 在台灣日報寫的 追思抗日烈士吳湯興有感

    一介書生吳湯興,在台灣民主國成立後,便前去求見丘逢甲,表達擬組抗日義軍的意願。經丘逢甲引薦給總統唐景崧。獲唐景崧授與義民統領的職位,吳湯興隨即在家鄉招募義勇軍。與姜紹祖、徐驤等諸多先烈在地方上並肩作戰。
    跟姜紹祖不到二十歲的熱血青年不同, 吳湯興跟徐驤當時都是年過三十五歲的叔叔了.是怎樣的心境與動機, 能讓有家室的讀書人吳湯興挺身而出接下「義民統領」這個職位呢?

    猜想:吳湯興多少有些革命領袖的人格魅力吧!
    6月4日唐景崧化妝成老婦,帶著銀子,搭上德國商輪鴨打號(Arthur),逃往廈門。丘逢甲得知唐景崧逃走,亦攜帶公款十萬元,倉徨逃往廣東嘉應。部分史學家,將此日定為台灣民主國的亡國日

    唐景崧逃走後, 吳湯興是否多少有些「知其不可為, 而為之」?

    2008/11/21 中國時報 抗日?殺同胞? 吳湯興史實翻案
    原要號召民兵北上抗日的吳湯興等人,見到河南勇身上帶著金帛,要求留下財物,河南勇開槍拒絕,吳湯興、姜紹祖、胡嘉猷帶領民兵動武,數百名河南勇被殺死,又根據田野調查佐證,河南勇祠墓分散在新竹、桃園、新埔鎮、楊梅鎮、頭份鎮,可確定戰場集中在客家聚落,多數死於自家同胞之手。

    中國時報所謂的「史實翻案」讓人嘔吐到沒力.
    試想:平民起義抗日, 碰到棄守城之責不顧, 卻身懷金帛落跑的官兵, 心中作何感想?
    7月7日姜紹祖與吳湯興、徐驤率領義軍數百人、鍾石妹從竹東募義民軍二營駐紮二重埔,苗栗黃南球進入十八尖山,三支義軍互相呼應,伺機反攻新竹城,但不幸在7月10日於枕頭山被俘,7月11日吞食鴉片就義。

    姜紹祖就義後, 吳湯興是否已有必死一戰的決心?

    再引用中國時報的「史實翻案」
    吳湯興非軍旅出身,裝備武器、戰法差日軍一大截,八卦山大會戰,日軍趁著反抗軍疏忽,跨越大肚溪,並以重金購買情報抄秘密山徑,攻破四座砲台,占領八卦山,日軍居高臨下砲擊,反抗軍根本無招架之力,吳湯興難與日軍近身肉搏敗走,到彰化城外即被炸死,他帶領的民兵「殺死同胞的人數,可能遠超過日軍」。

    但林文龍強調,這不能怪吳,一八九五那個年代非常混亂,清朝正規軍敗走,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在對岸有田產可撤回大陸,秀才吳湯興,只有苗栗這個根據地,屬下有想抗日的,也有想奪財寶的,他非出身軍旅,又錯估日軍實力,「頭洗到一半」明知不可為而為,戰死在八卦山,成了「抗日英雄」。

    至於電影中吳湯興與妻子黃賢妹淒美故事,林文龍表示,史籍中記載的很少,未曾見過她被土匪擄去的文獻,吳信其清白,依約娶了她這部分,連橫台灣通史僅記載「日軍入城,吳湯興妻投水死」短短數字。
    忍不住吐嘈, 這篇「史實翻案」似乎對誰砍掉多少誰的人頭比較感興趣?!

    「頭洗到一半」的說法, 也令人難以接受. 吳湯興大可學「阿婆爛槓」變裝改名落跑, 也不必選擇成仁取義這麼壯烈的一條路吧!?

    有些時候「敵人」的評價, 或許比「同胞」的看法, 更來得忠實.
    水野遵向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提出一份報告書如下:

    「台灣在滿清統治期間分為兩大階層。一層是士紳階層(人數少但佔盡各種特權的鄉紳、讀書人、大小租戶和大小商人的子弟)和台灣本地人的階層(人數眾多大都屬農民及都市貧民的本地人大眾)。

    台灣的士紳階: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外來統治者,民間皆以唐山人稱之。另一種是統治者所培養出來的一群中間份子(買辦份子)。這群中間份子一向介存于外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本地人之間。這兩種士紳階層在做為台灣人的意識上不夠堅定,也就是他不把台灣認為是自己的,遇到危機時經常選擇逃避的方式來解決。例如說台灣民主國的正副總統都選擇了逃亡。他們的腦筋,充滿了與台灣現實不相吻合的「大中華思想」。同時也振舞著陳腐不堪的封建中國的儒教正統觀念(統治者觀念),自然在做為台灣人的意識上不夠堅定,所以對於台灣人為對抗外來政權所付出的鬥爭流血等現實問題覺得事不關己。又台灣民主國並不是為抗日而建立的,唐山人將它當成台灣割讓後能夠繼續支付薪水的機關,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我皇軍來台時,台灣的士紳階層,只有兩項選擇,一是返回中國繼續追求功名,另一種是留下。他們沒有和台灣本地人階層打成一片,所以留下的士紳將會成為我皇軍的鷹犬。

    台灣本地人階層的愛鄉意識上與士紳階層對台灣的愛鄉意識上,就有非常顯著的區別。就在這次新竹的抗日行動上就是以台灣本地人階層主導的對抗皇軍。這種自動自發的抗日行動,甚至婦孺也參加。對我皇軍是一項極大的威脅。台灣本地人階層原來本是開拓者社會的主流,雖然大都屬於基層無學,但確是真正繼承了台灣前人所沿傳下來開拓者的心志,本地人的意識堅強,立場堅定,並一貫努力于開拓台灣,建立家鄉,當然反對外來者的統治更不願成為戇怒才。如此成為本地人社會的主流。在血統上本地人與「唐山人」同屬漢族,但由於受到來自中國本土200年來極其殘酷的殖民統治但本地人稱為「差別待遇」,所以對于血統關係,自然已無任何幻想,而不能齊心協力。這次我皇軍來台各種跡象顯示本地人對唐山人的合作關係有前所未有的良好。目前所稱的「抗日義民軍」,都是出自這些台灣本地人階層之中。並以本地人的共同命運(本地人意識)為精神基礎,獲得廣大的本地人支持,實行為保衛自己的鄉土而從事孤軍奮鬥的戰爭。

    原本我們在日本時對支那人有許多研究,研究中認為清國人是有重大的奴隸根性,這種奴隸根性源自儒教思想,對所有的統治者都有利。我們看到了滿人入關統治支那人,支那人甘心受統治已有200多年,所以在日本我們稱支那人是『清國奴』。這種民族特性是有利我國的未來佔領。

    我們在台灣看到了台灣的士紳階層就充分表達了我們所了解的清國奴隸的奴隸根性,但在台灣本地人階層這種奴隸根性為何不是我們所了解的。雖然我已說是開拓者社會的本流。但這是一項很重要的研究課題,研究的結果絕對有助於未來的治理台灣。」

    關於黃賢妹殉難的部份, 除了為巴結日本人寫「鴉片有益」的連橫外, 網路上有篇台灣英雄-吳湯興
    26日,因義勇軍擊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使得日軍亦憤恨在心.28日,日軍六個中隊,在砲火的掩護下,向八卦山進攻,此為乙未戰役最慘烈的八卦山戰役.此役,義軍反復衝殺,卻不及日軍優勢火力.吳湯興中砲身亡,徐驤率殘兵20人,從後山突圍.吳彭年率300黑旗軍力戰,全體官兵陣亡,黃賢妹率女兵突擊,以箭射殺山根信成少將,後撤往彰化,得知吳湯興殉國,乃投井自殺.後為日本軍醫森鷗外救起.森鷗外敬其義烈,將其送回老家,不久,絕食而死.亂世兒女的愛情,令人為之鼻酸.
    森鷗外, 就是電影中那位有文學氣質的日本軍醫, 也是征露丸的催生者; 黃賢妹投井被森鷗外救起, 會不會太傳奇浪漫了些?

    Friday, May 15, 2009

    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


    對聽黑膠唱片成長的搖滾迷來說,
    Led Zeppelin, 1973, 紐約麥迪遜廣場的演唱會,
    後來發行成 4 LP set 的 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 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

    當年花了不少省吃儉用的零用錢買的這套黑膠唱片,
    在成長變動的歲月中, 早已不知散佚何方....

    有個老外花了 180 塊錢美金買了這套 virgin vinyl(處女黑膠?!),還用 24 bits/96K 慢速 sampling 上網流通;
    音質絕對不是坊間可以從唱片公司買到的 44.1K 的 CD 可以相比的.

    誠如一個外國網民的 comment...
    This one is second to none. Close your eyes and you will be back in the seventies sitting in your bean-bag chair on your shag carpeting, listening to your hard wood stereo phonograph. A must have!!

    閉眼聆聽, 真的感覺回到狂放的 70 年代:

    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 :)

    Friday, May 1, 2009

    Beatles - Dr.Ebbetts Mono Discography

    披頭四是唱片產業的搖錢樹; 財源滾滾, 歷久不衰. 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 作品還是不斷地重新製作, 編排, 包裝上市. 2003 年發行的 Let it be -- NAKED, 就是蠻典型的例子.

    Beatles 早期發行的唱片, 因為受限於錄音技術, 多數是 mono version. stereo 技術出來, 唱片公司把這些作品 re-engineering, 又再發行一次. 這些都還是是膠唱片的年代. CD 數位化技術, 又讓唱片公司海撈一次.

    吃了這麼多不同版本的罐頭音樂, 還是驚覺其中微妙的差異.

    Dr.Ebbetts 不知何許人也, 把早期的 Beatles 黑膠唱片自己數位化. 在網路上流傳.

    包括 Yello Submarine(1969) 年以前發行的唱片, 都有 Mono version. Beatles 真正採用 stereo 技術發行的專輯, 大概只有 Abbey Road, Let It Be 這兩張. 其他都是錄音工作間 re-engineering 的產品.

    很多藏在 Mono version 的微妙部份, 都被工程師給犧牲掉了. Stereo version 少掉這些小細節, 聽起來很冰冷, 很機械.

    Taxman 裡頭的咳嗽聲, 吉他撥絃聲, Mono version 聽起來就豐富很多.

    Stereo version 還有點很不同的地方, bass 的音量似乎相對變大. 會不會是 engineers 跟 Paul McCartney 比較要好咧?!

    Saturday, April 25, 2009

    忍不住敗了 android dev phone 1

    溜狗的時候~把漂亮玻璃的 sharp 手機給摔了~
    送回遠傳維修~居然要收我一萬塊錢~擺明就不想處理~

    小小震怒一番~把手機門號也轉到中華電信~
    孤不離將~暫且用石器時代的 nokia 蝴蝶機度日~
    (*看到那ㄍ吁吁東ㄉ嘴臉, 忍不住要自誇有先見之明*)

    看了一些網頁~沒想到~等待已久的 gphone 居然有開發機~
    真是後知後覺~

    與其買 T-mobile 的破解機~當個 happy user~
    programmer 當然要買不鎖 sim 不鎖 image~
    江湖人稱 ADP1 可以刷機操弄的開發機~

    不過~對 android 的了解~還不夠深入~也不太想花時間在 java 上頭~
    不知道有沒有可能~刷個 home brew 的 linux image 來試試 ??
    等到手了~再來傷腦筋~

    購買的過程~蠻周折的~google 應該進一步簡化流程~
    目前粗略估算~大概要 540 美金( $25 + $399 + tax + delivery... )

    tax + delivery 真是 holy cow 的貴~
    不想麻煩美國的親友~只好含淚吞下~

    不知道還有沒有額外的開銷~算算已知的費用~
    大概陣亡了 18 張小朋友~真的「殺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