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鯨記的 opening 給人一個感覺: awesome, 很難相信 19 世紀的作品有這麼酷的寫法, 這麼藍調的情緒. en.wikipedia 的說法: the first line of Chapter One—"Call me Ishmael."—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opening line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據說讀完整本 Moby Dick 的人, 肯定是瘋子! 很遺憾, 我沒有那麼瘋狂的熱情, 下載整本 PDF 排版過的 Moby Dick, 讀 first paragraph 鼻香一下, 就當作結案了.
Moby Dick 曾被翻拍成電影, 年紀很小的時候看過 -- 印象很模糊的黑白片; 就醬, 一直以為釀枯燥的作品, 應該是典型的海明威風格吧!
海明威寫的是「老人與海」? 那麼「天地一沙鷗」ㄋ? 不是岳靈珊寫的ㄇ? 那ㄓ海鷗叫岳納珊ㄛ!!!(汗)
書到用時方恨少, 囫圇吞棗總是空. ~~~(煙)
舊金山ㄉ fishmen warf, 有很多海鷗翻垃圾ㄛ, clam chowder 還不錯吃, 老美笨笨ㄉ把好好ㄉ螃蟹放進大鍋煮熟, 搞到這ㄇ難吃, 還真是不容易呀 --- 跳一下!
避免這篇太過垃圾文, 還是推介ㄍ好ㄉ網站 -- 美國文學簡介 --
梅爾維爾 (Herman Melville, 1819-1891) 的傑作《白鯨記》,是部史詩般小說,內容描述捕鯨船廓德號(Pequod)與其船長阿哈的故事,由於阿哈執迷於搜尋一頭白鯨,最後導致船與船員的毀滅。這部作品看似寫實冒險小說,其實內含對人類處境的連串省思。
很多作品喜歡引用借用 Moby Dick 醬子ㄉ意象, 但 Led Zeppelin 狂熱ㄉ鼓聲, 怎ㄇ沒海味ㄉ感覺ㄋ?
Star trek --- first contact -- 聽白遼士ㄉ畢卡船長跟誤上賊船ㄉ莉莉有段爭辯:
畢卡: 不要再重演.界线必须由此开始, 就到这里决不能再进一步. 我要他们为他们所做的付出代价美國文學簡介 ch.4 浪漫時期的小說 ---
莉莉: 你会毁了你的小船! 看清楚你的一切, 亚哈!
畢卡: "而他堆起鲸鱼的白色小丘 经由他整个种族所感到的 所有愤怒和仇恨的总合"
"如果他的胸膛是一个加农炮, 他将会把他的心脏射向它"
莉莉: 什麽 ?
畢卡: "白鲸记".
莉莉: 事实上, 我没有读过
畢卡: 亚哈花了多年去猎补使他跛脚那只白鲸, 为了追求复仇, 但最後却毁了自己, 以及他的船
莉莉: 我猜他并不知何时该放弃
畢卡: 准备撤离企业号!
貫穿全書的捕鯨活動,隱喻著對知識的追求。阿哈所追求的雖然有哲學上意涵,卻帶來悲劇性結果。儘管有著英雄主義,阿哈仍無法避開最終的命定或詛咒。自然再怎麼美麗,仍是陌生且潛藏殺機。在《白鯨記》中,梅爾維爾挑戰愛默生的樂觀想法,即人類可以了解大自然。大白鯨莫比狄克(Moby-Dick)是個深不可測的廣大實體,主宰了整部小說,同時也牽動著阿哈。一些關於鯨魚和捕鯨的事實,並無法解釋莫比狄克,反倒成為一些象徵。在梅爾維爾堆砌的事實背後,有一神秘的意象,但是否關於善或惡﹑人性或非人性,則沒有解釋。Ishmael --- 以實瑪利是《舊約》中的棄兒,在以撒(Issac)出生,後被放逐。
阿哈堅持想像有一個沒有時間存在、價值絕對的英雄世界,卻又不明智地要求一個完整的「本文」(text),也就是一個答案。小說中顯示沒有任何完整本文的存在,也沒有最後的答案,或許死亡除外。一些文學典故穿梭其中,像阿哈這個名字是取自聖經舊約中的一位國王,他渴求完整、浮士德式的上帝般知識。就像索福弗克里斯(Sophocles)戲劇中伊底帕斯王(Oedipus)為了錯誤知識而付出悲劇性的代價一般,阿哈在死前也失去雙眼。
Melville 跟 Alan Moore 一樣喜歡用典, 難怪翻拍ㄉ電影都不怎樣.
或許 Alan Moore 的作品基本上就不太適合翻拍成電影.QED
就像攻殼漫畫原作, 被旁邊一堆引經據典的文字註釋淹沒了.
Moby Dick 也變成捕鯨百科全書.
太過有學問的作者大概很難免掉這樣的毛病 ---
"其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延宕读者对小说的感知,从而达到自己的写作意图。